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再次强调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
从历史上看,文化在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始终屹立在历史前沿,引导并激励着中国人民投身于追求现代文明的伟大事业,为中华民族的破壁新生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这其中,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文学的作用不可或缺。
晚清文界革命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历史进程中占据重要位置,这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晚清社会日行狭隘,中华民族与现代文明日行日远。如何放眼看世界,推动现代文明在中国落地,成为当时的时代主题,梁启超等人发起文界革命的初衷即在此。
1902年,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实际上就是晚清文界革命的宣言。文中,作为“文学之最上乘者”的小说之地位被极大提升,向来被视为“小道末技”的文艺担负起了发展中国文明的大任,甚至居于先锋地位。梁启超之所以如此重视文学,自然是基于他对文学“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熏侵刺提力量之大”的本质的深刻体认。
洞见文学力量的人除了梁启超,还有康有为的“八股无如小说何”、严复和夏曾佑的说部(指古代小说、笔记、杂著一类书籍)“入人之深,行世之远,几几出于经史上”等,均从小说力量的角度肯定了文学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中的重要地位。
从本质上看,晚清文界革命就是基于时代觉醒的一种文学运动,它极大提升了文学的社会地位,充分重视文学对于民族的激励和对文明的再造作用。无论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中,文学均成为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推动中华民族文明的现代求索、赓续与创新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内在逻辑上是密切关联的,二者相辅相成。没有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就失去了现实基础、现实实践和现实力量;没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就没有自己的精神源泉、精神标识和精神表达。
从这种意义上看,新时代文学建设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精神,新的方位需要新的航标,新的历史需要新的文学。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新时代文学应坚持“两个结合”,以一种全新的气象、全新的精神、全新的姿态投身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去,发民族之声、现代之声、文明之声,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旗,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柱,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家园。
中华民族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这些追求、特质和脉络积淀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里,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集结炎黄子孙血脉中的民族传统文化基因,汇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蓬勃向上的力量。
需要广大文学工作者立足中华民族深厚历史和当代实践,扎根传统,立足时代,面向未来,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纵深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需要保持对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理想、文化价值、美学追求、艺术境界的高度自信,坚守民族立场,坚守中华标识,坚守文化根脉,坚持大气开放,坚持兼容并蓄,铸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地标,展现中华文明的现代力量和独特魅力,以诗意的笔触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世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质言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是同气连枝、一体联动的,谁都离不开谁。不仅如此,在精神气质上,它们都是“现代的”,也都是“中国的”。这里的“现代”标示着面向未来的文明气魄,这里的“中国”则彰显着高度的文化自信。
“中国”在这里不只是一个地理学的概念,更是一个精神学的概念。作为精神学的“中国”,不仅关乎着现实,更关乎着历史。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有着深邃的中华历史文化底蕴。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五千年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日日新,又日新,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质。这些特质都属于作为精神学概念的“中国”的内涵,也是“现代”和“中国”的有机、辩证统一之所在。可以说,“现代”和“中国”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文学的文化命脉和精神底色。新时代文学必须呼应现代,展现出现代风貌、现代精神、现代力量,又必须屹立中国,扎根中国,坚守中国,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
为此,新时代文学必须要有讲好中国故事的决心,在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走好“两个结合”之路;在赓续文脉、传承文化基因中强化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传播好现代中国价值,体现好现代中华文化精神,反映好现代中国人民的美好向往,书写好现代中华民族的文明质地和独立个性,真正创作出能够匹配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现代史诗。
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国人民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缔造者,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赓续者。
为者常行,行者常至。新时代文学要真正承担起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篇章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走入生活、贴近人民的创作态度,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真正将人民群众作为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继承好、发扬好中国文学的人民传统、人民精神、人民立场,展现好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现代向往和精神律动,书写好中国之进、人民之奋,弹奏出新时代文学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的大美乐章。
朱首献: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原文载于《金融文化》2023年第4期,转载请注明来源。投稿邮箱:qztheory@163.com
今日编辑:周榆钧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往期推文:
从亚运“流量”到文旅“留量”
数智时代的“智能亚运”